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企业荣誉 | 服务范围 | 下载中心 | 营销网络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企业新闻
行业新闻
财会知识
   首页 > 信息内容
生产企业出口退免税的完整会计分录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04-07 阅读:1033

免抵退税的账务处理

  目前,我国对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的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税法上,对“免、抵、退”税办法有三步处理公式:

  一是,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售货物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当期留抵税额;

  二是,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

  三是,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会计上,实行“免、抵、退”政策的账务处理也相应有三种处理办法。

  一是,应纳税额为正数,即免抵后仍应缴纳增值税,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即没有可退税额(因为没有留抵税额)。此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二是,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留抵税额,对于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不做会计分录;当留抵税额大于“免、抵、退”税额时,可全部退税,免抵税额为0。此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收补贴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三是,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留抵税额,对于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不做会计分录;当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时,可退税额为留抵税额,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留抵税额。此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收补贴款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通过以上三种情况的分析与处理可看出,如果不计算出“免抵税额”,会计处理上将无法平衡。下面举例说明:

  某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对自产货物经营出口销售及国内销售。该企业2005年1月份购进所需原材料等货物,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85万元,内销产品取得销售额300万元(不含税),出口货物离岸价折合人民币2400万元。假设上期留抵税款5万元,增值税税率17%,退税率15%,则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1. 外购原辅材料、备件、能源等,分录为:

  借:原材料等科目 5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000

  贷:银行存款5850000

  2. 产品外销时,免征本销售环节的销项税分录为:

  借:应收账款 24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24000000

  3. 产品内销时,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35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3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0000

  4. 月末,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予抵扣和退税的税额。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人民币外汇牌价×(征税率-退税率)=2400×(17%-15%)=48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48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480000

  5. 计算应纳税额。本月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款-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金额)=51-(85+5-48)=9万元。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90000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90000

  6. 实际缴纳时。

  借: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90000

  贷:银行存款90000

  依上例,如果本期外购货物的进项税额为140万元,其他不变,则1至4步分录同上,其余账务处理如下:

  5.计算应纳税额或当期期末留抵税额。本月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款-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金额)=300×17%-〔140+5-2400×(17%-15%)〕=-46万元。由于应纳税额小于零,说明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为46万元,不需作会计分录。

  6. 计算应退税额和应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2400×15%=360万元。当期期末留抵税额46万元<当期免抵退税额360万元时,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46万元,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360-46=314万元。

  借:应收补贴款 46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314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3600000

  7. 收到退税款时,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460000

  贷:应收补贴款460000

  依上例,如果本期外购货物的进项税额为494万元,其他不变,则1至4步分录同上,其余5.6.7步账务处理如下:

  5.计算应纳税额或当期期末留抵税额。本月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款-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金额)=300×17%-〔494+5-2400×(17%-15%)〕=-400万元,不需作会计分录。

  6. 计算应退税额和应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2400×15%=360万元。当期期末留抵税额400万元>当期免抵退税额360万元时,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360万元,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360-360=0万元。

  借:应收补贴款 360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3600000

  7. 收到退税款时,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3600000

  贷:应收补贴款3600000

  留抵税额、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免抵税额之间是什么关系?

  这些名词只是一个称呼,只有具体的弄清楚它的内涵才能理解。

  “免、抵、退”税公式的思路如下:

  1.先将因为退税率低于征税率而不得在当期抵扣或退税的进项税额从全部进项税额中剔除;

  2.计算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但对出口货物的销售额不计算销项税额,并以剔除后的当期进项税额去抵扣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如果抵扣完的,则不予退税并可能还要缴税;如果未抵扣完的,则不予退税,其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3.只有在出现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情形下,才准予退税;

  4.在实际计算退税额时,应先计算出一个退税的限额(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然后将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与此限额相比较,最后,以相对较小的数额为退税额。

  我们再来看公式的具体计算顺序:

  ⑴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⑵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⑶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当应纳税额>0的时候,就应当缴纳增值税,不能退税。

  当应纳税额<0的时候,继续以下的计算:

  ⑷免抵退税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⑸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⑹当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⑺当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0

  留在下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当期末留抵税额就是应纳税额为负数的数额。)

  按照老师的分录,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公式中的当期免抵税额的期末余额是只增不减的,那么这个科目就永远这样挂着吗?

  是的。这个科目就永远这样挂着

  当期应纳税额<0,且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小于或等于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这时,生产企业应特别注意。虽然企业当期没有实际缴纳增值税,但根据财税[2005]25号文件的规定,企业仍要按当期的免抵税额计算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用生产出口货物所耗用的材料和动力所包含的进项税去抵减了内销货物应纳的增值税,使当期实际应纳增值税变小,甚至变为负值,实际意义上这部分出口货物进项税已纳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被退还了。所以,用免抵退税方法计算应纳增值税的生产企业应补缴这部分免抵税额应纳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免税进口材料具体是免哪些税 ?

  免税进口料件,是免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

  某企业一批进料加工复出口货物,折合人民币20万元,超期9天一直未向退税部门申报退税,该批货物征收率未17%,退税率未13%,则企业该怎样处理该事项

  税法规定,超期的情况,除另有规定者和确有特殊原因,经地市以上税务机关批准者外,企业须向主管税务机关征税部门进行纳税是申报并计提销项税额。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东莞市科技局 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东莞市国税局 东莞市地税局 东莞市工商局 东莞市机械CE认证

版权所有 2006-2012 东莞市方圆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区新城市中心区第一国际F座707
电话:(0769)22826688(直线) 手机:13809260919 传真:(0769)22821999
QQ: 2598991753(褚所长) 1064282922(阿萍)电子信箱:chujunjian@163.com
ICP备案号:粤ICP备12042282号